新闻周刊和学术期刊关注广药“时尚中药”理念

刊发广药集团员工撰写的文章《从中国诗词时尚化看“时尚中药”的打造》

2017-07-14 10:09:19 广药网 黎月雯

广药网讯(文/黎月雯)今年春天,广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楚源首倡“时尚中药”理念以来,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广药集团也围绕打造“时尚中药”组织了一系列的专题调查研究。近期,《人民日报·民生周刊》(5月22日出版)以及《中医软科学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主办,2017年第2期)接连刊发了广药集团企业文化部部长丘剑华撰写的相关文章,高度认同和大力弘扬“时尚中药”理念。

其中,《人民日报·民生周刊》刊发的文章题目《从中国诗词时尚化看“时尚中药”的打造》,全文如下:


所谓时尚,就是在特定时段内率先由少数人尝试、为后来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样式。简单地说,顾名思义,时尚就是叠加于“现时”与“崇尚”之上的流行文化。最近,广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楚源先生首倡“时尚中药”的理念,认为建设健康中国,必须要让中医药在社会上、在年轻人之间“潮”起来!打造“时尚中药”,是千千万万中医药人的梦想,其本质是打造尊崇传统中医药的社会流行文化,因此属于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范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2016年12月印发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其中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医药文化作品创作推广、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跨界融合创新等重点任务,就有鲜明的打造“时尚中药”的意味,但任重而道远,广药集团作为全国中药生产龙头企业,理应先行先试,争当中药的“时尚之王”。

同样是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同样遭遇日渐边缘化,中国医药和中国诗词,2017年伊始,却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春节。

一方面,2016年12月25日,《中国中医药法》通过,堪称中医药的“圣诞节”,但当前中医药发展的各种软硬环境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中药被“边缘化”的危险仍在继续,国医大帅邓铁涛在102岁之年又一次上书中央,呼吁莫让“牧师”管“和尚”,理顺中医药管理体制,中医药的春天其实还有点“冷”,离成为国人“时尚”也有不小距离。

另一方面,2017年春节前后,中央电视台一套《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第二季收官战,不计网络途径二次、三次传播,就已创下1.17%的电视荧屏收视率,这一惊人记录比起排名第二的热播剧收视率高出了30%以上。丁酉新春,在这个曾经的诗之国度,唐诗宋词,外加当代电视传播技术和互联网“发酵”,《中国诗词大会》带动中国诗词文化“火”遍了神州,而且“高热”不退,除了相关信息、跟贴跟文“刷遍”微信朋友圈,第二季总冠军、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高一学生武亦姝也迅速成了发紫的“网红”、青少年偶像,书店诗词类图书、工具书销量大涨,而在各地中小学,都纷纷表达了要在新学期加强传统诗词教育的设想。加之几年来各地卫视的其他诗词、成语、汉字类综艺节目的积淀,中国人民对诗词等传统文化带来的文化自信,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曾经“高冷”的中国诗词、备受主流人群嘲讽的中国诗词创作就是这样“时尚”起来了,那么中医药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看来,中国诗词的“时尚化”,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第一、借鉴《中国诗词大会》的敏锐策划,借助现代传播手段适时激发民族文化共鸣,引爆中医药的“时尚点”。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开播已有一年多了,在今春达到全民共鸣的高潮,是现代传播在传统节日这个恰当时间击发我们民族文化心理共鸣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国人民树立文化自信已有多年,而中国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让观众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汲取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让观众在触摸中国诗歌的宏伟版图之时,不自觉地唤起渗透于每个人心中的诗歌情怀,油然地生长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中国中医药,沐风栉雨近万年,是历经祖先千千万万人身试验而总结出的健康宝典,至今仍在为中国人提供简便廉验的健康保障方案。中医药要成为当代时尚,必须从树立中国文化自信的高度出发,把好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脉搏,找准时机,找好载体,顺势而为,乘势而上,通过一系列文化传播活动,适时适度地激发民族文化共鸣。近年来,屠呦呦凭借中药研究获得诺贝尔奖以及国家《中医药法》的颁布实施,可谓创造了“时尚中药”的良好时机,值得我们敏锐地把握。

第二、借鉴印度瑜珈,发挥中医药优势,强调身心同治,增添文化含量,以加速“时尚化”进程。

最近,包括《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中国传统文化类节目为什么会火?央视导演刘欣这样分析:“当人们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精神生活也被娱乐填满时,自然会产生新的需求——对自我、对世界产生疑问、寻求答案。这样的困惑,娱乐类综艺无法给出解药,就要靠文化节目来满足这样的需求。”在明星真人秀、娱乐类节目刷屏令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的当下,文化类节目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文化焦虑。

除了文化焦虑,在环境污染、生活压力、食物安全等问题重压下,当下中国大众还面临群体性的健康焦虑,从印度“进口”的瑜珈,因为关注身心同步修炼并赋有“冥想”等较浓的宗教神秘色彩,填补了中国特定人群的上述双重焦虑,而引起了中国年轻一代尤其是年轻知识女性的追捧,成功地压倒中国太极、中国武术等保健传统,在中国实现了“时尚化”。

印度政府抓住这一势头,专门在中央政府设立“瑜珈部”,不遗余力地把瑜珈作为“国粹”向全球推广,在印度总理莫迪的倡议下,联合国于2015年起设立“国际瑜珈日”,莫迪则向人们呼吁“让瑜伽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卖力宣传瑜珈的身心同治功能,称练习瑜珈是“转变、健康和自我发现之旅”。

而相较瑜珈,“天人合一”整体观、治未病、身心同治是中医药更明显的特长,所以,在中医药文化推广当中,要发挥既是科学又是哲学的优势,尤其要注意以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解决人们健康缺陷的同时,也关注疗救他们的健康焦虑,借鉴瑜珈,以中医药智慧和健康养生理念全面覆盖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医药才能成为真正的时尚。

第三、借鉴语言文字类综艺节目整体作战的方法,中药与中医联手推广,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以“无药胜有药”的境界征服年轻一代。

中国诗词成为“时尚”,并非“一日之寒”,近几年,中央电视台和一些省台相继推出了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和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传统文化热闹节目,体现了公益、文化、原创的特点,选用的汉字、成语、诗词等展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为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做出了引领和示范,从而为今日中国诗词时尚做了良好的铺垫。

可见,振兴中医药文化,打造“时尚中药”,是需要长期而广泛的积累的,正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邱鸿钟所说:“时尚中药”需要引领人们崇尚的重心在于中医药的核心价值观念,引领人们接受中医药倡导的健全的合理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片面追求某类药品的多少销售量。要做到这一点,中医药人就要抛弃短期功利的做法和想法,在我国,既有“药到病除”的向往,也有“是药三分毒”的信条,我国古代曾经有过药品滥用的时代和人群,一是功利性的方家术士丹药迷信,二是特定时期流行于妇女中见面辄问“得什么病?吃什么药?”的“病态美”,这种时代和心态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尤其在年轻一代中,吃药保健的理念已经与他们格格不入,我们既然要有志打造“时尚中药”,就要有“但愿世间人常健,何妨架上药生尘”的胸怀,“无药胜有药”的境界,不搞“包治百病”、“某某神药”式的过度功利性营销,避免年轻一代的反感和对传统优秀中医药文化的质疑。

同时,央视在策划节目中,没有将诗与词人为切割开来,而是巧妙地把诗与词、中国参赛者和外国参赛者融合于节目之中,制造了优美诗词能够“跨越时空”的效果,引发了年轻一代中国人的热切围观和强烈共鸣。正如中国诗与词不分家一样,自古中国医药也不分家,好医加好药才能实现“精准医疗”,所以单独中药本身不能成为时尚,当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强调医药“分家”,在中医药文化推广就不应该走“分家”的路子,而是以精准医疗为目标,以“大医精诚”为宗旨,中药生产者与中医施行者紧密联手,方能引领时尚。

近期汉语文化类节目的火爆和诗词时尚化,充分展示出中国年轻一代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有理想、有情怀、有能力。中医药人不应怀疑年轻一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能力,而是要多反思自身的宣传推广方式是否切中他们的感官兴致与心理需求。比如,广东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最近有意策划联合大学和电视台一起搞“岭南中医药文化大会”综艺节目,像广药集团一些大的中药品牌、王老吉等有实力的大健康品牌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为推广中医药文化切实做些贡献。户外中药材定向寻宝赛、古方名药现场炮制体验游、中医药学徒选秀比赛等年轻群体喜闻乐见的活动等,都是打造“时尚中医药”的有效途径,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中医药文化的伟大复兴终究会到来。


5968638c0be6b.jpg

新闻周刊和学术期刊接连关注广药集团“时尚中药”理念,刊发集团员工撰写的文章


5968646ca5d3b.jpg

《人民日报·民生周刊》(5月22日出版)刊载文章


5968650753306.jpg

《中医软科学研究》(2017年第2期)刊载文章